第1139章 吏治关系天下安(二)_隆庆中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1139章 吏治关系天下安(二)

第(2/3)页

翰林院作为大明的储才之所,一般有正五品的翰林学士一人,从五品的侍读学士、侍讲学士和正六品的侍读、侍讲、修撰、编修、检讨等若干人,这些算是翰林院的正式官员,除此之外,还有经朝考选入翰林院的庶吉士若干人。

现在翰林院有翰林学士一人,翰林官五十余人,尚未散馆的庶吉士八十七人,这些都是从千军万马的科场中杀出来的精英,绝对是大明读书人中的人尖子。

朱载坖说道:“两位师傅,朕闻猛将必发于卒伍,宰相必起于州郡,为何本朝之辅臣,必以翰林出身者任之?”

面对朱载坖的这个问题,高拱做了一些解释,太祖废丞相之后,大明从体制上来说就不再有丞相这一职务的设置了,所以宰相必起于州郡,在大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  ,阁臣并非宰相,而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人员,而最初的内阁成员,并未严格地循资格和品秩。

成祖即位之后,选定的七名内阁辅臣中,黄淮为中书舍人,胡俨为桐城知县,金幼孜为户科给事中,皆不是翰林官员,可以说最开始的内阁成员选择,几乎就是出自圣心,天顺以前,对于入阁者是否具有翰林院官的经历并无严格计较,永乐以来的23位阁臣中,有9位入阁前没有翰林官经历。

但是到了宣德开始,入内阁者基本上为翰林官。自宣德至天顺二年,入内阁者21人,只有王文、薛暄、李贤三人不是翰林官出身。

天顺二年,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。  由是,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才成为大明的所谓祖制。但是即便是如此,从天顺二年至今,也并非所有的内阁辅臣都是翰林出身,刘宇、曹元和杨一清三人就非翰林出身,杨一清是由于通达政务和边功卓著入阁,而刘、曹则是因厚结刘瑾入阁。

所以说虽然说非翰林不入阁是从天顺以来的规矩,但是也并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ewen99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