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4章 烽燧频传羽檄急(三)_隆庆中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644章 烽燧频传羽檄急(三)

第(2/3)页

粮食,路上的消耗已经远远超过一石粮食本身的价值。

还不要说需要打点各处的官吏,这些都需要计算成本的。

对于李朝观的叫苦,李和只是说道:“李镇抚,眼下俺答寇边,朝廷要调发援军,希望各位向宣府、蓟镇补充军粮,二位开个价吧。”

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两镇的军粮问题,而且这两镇距离京师都不算远,应该来说还是算比较容易的。

说道这个,就是王崇教的老本行,他当即详细解释了一下开中的情况,大明的开中制分为边仓纳粮中盐和召商运粮中盐两种形式,在召商运粮的体制下,商人承运的粮食主体则是府县的税粮。也就是说,商人运输的是朝廷的粮食,而朝廷给的盐引实际上是朝廷支付给商人的运费,参与承运税粮的商人均  自备脚力,朝廷则以盐偿之。

而边仓纳粮中盐,则是朝廷直接将向边镇补充粮草的事情交给了商人,商人需要自己组织粮食,再运输到边镇缴纳,换取盐引开中。

这两种形式下的粮盐比价肯定是大有区别的,王崇教的开价是,招商运盐,一石一引,边仓纳粮,五斗一引。

对于这个价格,李和是肯定不能接受的,李和认为,招商运盐,一石五斗一引,边仓纳粮,七斗一引。李和知道,眼下朝廷的粮储也并不富裕,虽然通过海运解了燃眉之急,但是大批的漕粮还在淮安等待起运,太仓的粮食是朝廷手中的压舱石,轻易不能动用的。

这次朝廷大概率是边仓纳粮,面对李和的开价,王崇教当然是叫苦连天,他认为天顺八年时宣府独石口仓,一引盐换八斗粮食,眼下距离天顺八年已经过去数十年了,李和开出的价码居然是七斗,显然太少了。现在通州仓至  大同仓的运价每石为银一两左右。虽然宣府和蓟镇比之大同要近很多,但是有些边仓道路崎岖,运输非常不便。

王崇教的意思很明确,得加钱!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ewen99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