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7章 于无声处风雷动(二)_隆庆中兴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237章 于无声处风雷动(二)

第(2/3)页

吏科都给事中有权力将匿名访单予以剔除。这也是科道重要的原因之一。

  还有就是京察之后的拾遗,也是科道可以针对吏部京察的结果或者有疏漏的地方上疏直言。

  京察处分结果一旦公布,拾遗工作随即开展。拾遗是科道官仍查应黜未尽者,会本弹劾,吏部斟酌去留,取自上裁,科道官对自陈和堂审处分未尽的官员进行补充纠劾。为保证拾遗效果的公正性,一方面,要求两京科道共同上疏纠劾,而不能以个人名义进行。另一方面,在拾遗中要求科道官员要据事指名直书,避免因模糊弹劾而出现的栽赃陷害的情况。

  之所以制定拾遗和相应的制度,本意是使得京察更加公正,科道官为保证拾遗人数来表现尽职尽责,对本无过官员进行纠劾,破坏了拾遗的初衷。

  而且,一旦京察被罢官,是永不叙用的。所以官员一旦得知自己被拾遗论劾,便会积极寻求对策进行奏辩,一些罪有应得的官员为争取留任而肆行攻讦。

  吏部需要对被拾遗官员进行复核,正所谓部院所为之失,科道得而纠举之;科道所言之误,部院亦得而酌议之。  正所以防偏重而杜朋奸也。吏部需将拾遗复核结果上报给皇帝,由皇帝给出最终的处理意见。

  在这里面,最重要的就是吏科都给事中和河南道掌道御史了,因为拾遗是科道共同上疏,都给事中和掌道御史几乎拥有一锤定音的权力,一旦吏科都给事中和河南道掌道御史决定拾遗,就是以科道的名义进行弹劾,其份量不可谓不重,反之亦然,尽管御史或者给事中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某个官员不称职,但是吏科都给事中和河南道掌道御史不同意,也很难发起拾遗。

  所以严阁老还是很有诚意的,将科道的官缺给了徐阁老。

  徐阶思索着,严嵩笑着问道:“徐阁老可是夹袋中英才太多,无法权衡取舍了?不妨说出来一起参详一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lewen99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